“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前景如何?
中新经纬客户端9月9日电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0年9月9日(周三)上午10:00时召开委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回答记者问:“互联网+医疗健康”在找到可能的感染者、减少传播途径、降低感染风险,突破“地域限制”,扩大了医疗资源供给。
来源:中国网 张瑞宇
记者问:”互联网+医疗健康“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抗”疫“期间也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此次典型案例里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互联网+医疗健康“在支撑疫情防控方面具体发挥了哪些作用?这种新业态的应用前景如何?
毛群安回应,“互联网+医疗健康”具有突破时空的便捷特点,在找到可能的感染者、减少传播途径、降低感染风险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相关部门挖掘运用互联网技术“远程、高效、智能、便捷”的独特优势,出台有关加强信息化支撑疫情防控的文件,鼓励各地各单位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发挥信息化在辅助疫情研判、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全方位助力疫情防控。从典型案例有关情况看,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远离“线下接触”,避免了患者交叉感染。各地依托“互联网+医疗健康”为群众提供防疫科普、在线咨询、心理疏导、远程会诊、慢病复诊、药品配送等一系列服务,承接并分流了群众的医疗健康需求,降低了线下人群聚集感染的风险。比如天津在全市开展互联网医院线上义诊行动,鼓励全市医师利用业余时间,为群众提供不限次、全免费健康问诊咨询服务,相关做法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
二是突破“地域限制”,扩大了医疗资源供给。疫情期间4万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更多的医生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在网上开辟“第二战场”,突破了医疗服务供给瓶颈,有力支援了湖北主战场。比如广东支援荆州医疗队联合荆州市建设互联网医院,广东15家医疗机构、1300多名医生自愿参加,上线18天总访问量就突破10万人次,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三是赋能“提质增效”,强化了基层服务能力。对口支援省份运用远程医疗,帮助基层医院处理疑难杂症。通过远程教育开展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服务和个人防护能力。人工智能应用于新冠肺炎CT读片,提升了一线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疫情防控需要也撬动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效率,加速了粗放式向内涵式的转型发展。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要求,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优势,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同时,着眼长远,在总结信息化支撑疫情防控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夯实基础、完善机制、深化应用,着力深化便民惠民服务,提高老百姓看病就医的满意度。(中新经纬APP)
国家卫生健康委谈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务院新闻办1日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负责人围绕“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佑人民健康”主题介绍了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公立医院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体验。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到51.1亿,医疗卫生机构的出院人次达到2.2亿,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到80.2%。
“从这些统计数据上看,无论是跟去年同期相比,还是跟2019年新冠疫情发生之前相比,老百姓的看病就诊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效率得到持续提升。”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说。
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主任王斌介绍,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为8988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1.1亿高血压患者、3763万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较2022年同期分别提高40%、3.3%、6.9%。
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是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载体。雷海潮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成功地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对于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提升老百姓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雷海潮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抓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打造城乡人居的“新面貌”;普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再提升”;探索社会健康管理新模式,跑出健康中国建设的“加速度”;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激发社会参与的“动力源”。
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遏制重大传染病、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是护佑人民健康的重中之重。现阶段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有哪些,防控情况如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介绍,目前,我国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实现基本阻断,抗病毒治疗覆盖比例达90%以上,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全国结核病发病率稳步下降;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者数量大幅减少;部分重点寄生虫病实现控制与消除的目标,全国45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全部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我国正推进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疾控信息系统数据自动交换。”王贺胜说,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和重点传染病,我国持续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和疫情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应急处置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
免疫规划工作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重要环节。据介绍,我国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当前,中央财政每年专项投入超30亿元,国家免费向居民提供的免疫规划疫苗增加到“14苗防15病”。不少省份结合实际,不断扩大本省的免疫规划疫苗种类。
妇幼健康水平及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十四五”以来,我国先后实施母婴安全、健康儿童等系列行动计划,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高。2022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5.7/10万,婴儿死亡率为4.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8‰,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位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据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持续“保安全、破难点、促发展”,有效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权益。一方面将不断优化妇幼健康服务,巩固完善母婴安全保障制度,聚焦儿童近视、肥胖、出生缺陷、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等难点问题实施一批专项行动。另一方面将推进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加快实现“省、市、县级均有一所政府主办的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目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具有独特优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局局长余艳红介绍,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截至2022年底,县办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达87.78%,全国已有中医馆4万余个,9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9.4%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据了解,下一步,国家中医药局将会同有关部门以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看中医的可及性、公平性、便捷性。
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9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二。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持续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医药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医疗卫生机构和床位数量显著攀升。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和床位数分别从1949年的3670个、8.5万张增加到2023年的107万个、1017万张,分别增长290.8倍、119.3倍。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2万个,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94.9%。
医疗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3.3亿人,参保覆盖面自2018年起持续稳定在95%以上。为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我国建立医疗兜底保障机制。2023年,医疗救助基金共资助802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国纳入监测范围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2023年,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各项医保综合帮扶政策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1.9亿人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1884亿元。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总体健康水平位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2023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6岁。
二十四节气 | 寒露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进入寒露,昼夜温差较大,且昼短夜长。热气渐渐退去,寒气渐生,秋燥明显。
寒露的含义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时节正是冷热交替的季节,这时我们应该要注意个人养生,调理好生理平衡。在饮食方面应该多吃滋润的食品具有养肺补脾、防口干舌燥的功能。在起居方面最好做到早睡早起。因为气温下降后病毒易于感染,早睡早起有利于我们身体的阴阳调和,增强抵抗力。
寒露风俗
一、上香山,赏红叶
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红于二月”说的也是这个季节。赏枫叶的这个“赏”字非常重要,不同于坐在窗台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叶子就算了,必得身临其境方能品味其妙。
二、讲养生,吃芝麻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三、菊花,坚持喝
每个季节都有适合它精神气质的花。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是菊花的月份。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节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开得艳丽。寒露三候中的“菊始黄华”,指的正是菊花此时普遍开放。
四、秋钓边,醉江蟹
寒露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在江南地区,人们除了赏菊花,还有吃螃蟹、钓鱼的习俗,甚至有“秋钓边”的说法。其含义就是,每到寒露时节,气温快速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无法晒透,鱼儿便都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游去,便有了人们所说的“秋钓边”。
寒露禁忌
一、饮食禁忌:无病进补
秋季神经兴奋,食欲骤增,要防止饮食过量。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病人不宜用补药。秋季空气干燥,把进补的物品制成汤水服用比较适宜。一般人宜用食补,即选择新鲜的白菜、萝卜、莲藕等加入鱼、肉等做成汤,如花生鸡爪汤、莲藕牛肉汤、菠菜猪肝汤、萝卜排骨汤等,还可食用有利尿解热作用的寒凉类水果。
二、起居禁忌:睡眠紊乱
寒露起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这类疾病在秋末冬发病率极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在脑血管的流动速度变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三、穿衣禁忌:赤膊“秋冻”
进入寒露后,就不能再“秋冻”了,俗话说:“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节气,寒露后,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逐渐衰退。中医学认为,寒露过后,避免受凉,对于身体保健十分重要。因此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同时夏季的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
四、情绪禁忌:闭门抑郁
寒露后日光照射时间减少,天气又渐冷;加上风起叶落,景物萧条,容易让人有凄凉的感觉,在临床上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多愁善感的忧郁心情。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既可调节精神又可强身健体。可以多作登山、慢跑、散步或练太极拳、八段,达到动静合一的精神调养,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情,以减缓秋令肃杀之对人体的影响。
寒露天:凉风凉露凉温度,暖水暖衣暖心田,祝你寒露节快乐!再送你一句话:寒露了记得出门加一件衣服!
多举措保障方便农村居民就医
图①: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南燕竹镇孟家沟村,村医(右)使用“智慧流动医院”设备为村民体检。 南燕竹镇卫生院供图 图②:吉林省大安市烧锅镇乡富强村卫生室内,药架上摆满了药物。 富强村卫生室供图 图③: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陈家冲村家庭医生赵亚兰(右)上门为村民测量血压。 郑 群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村卫生室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机构,是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的第一站,也是实现医疗保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2月,中央明确,积极通过乡村一体化管理实现村卫生室医保结算,在有条件的地方支持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今年,相关部门印发多个文件,要求发挥医保基金导向作用,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推动更多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方便农村居民就医。 事实上,近年来,许多地方探索以医保服务延伸推动村卫生室医疗水平、用药安全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近期,记者在山西、吉林、湖北等地进行了采访调研。 ——编 者
山西以医保村级覆盖促医疗条件改善—— 村卫生室服务提档升级 本报记者 郑洋洋 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南燕竹镇白家庄村,与村委会一墙之隔的村卫生室内,村医徐志忠正在为村民付振荣抓药。生地、丹皮、防风……抓起一把药材,干干净净,味道浓郁。 “老付,两服药一共64块。报销60%,你只需要花25.6块。”徐志忠把药递了过去。 记者在村卫生室看到,制氧机、雾化器……10余种仪器整齐摆放。“这些都是市里配的,能做20多项检查,满足一般疾病的诊疗没问题。”徐志忠介绍,白家庄村有村民1000多人,去年,村卫生室诊疗量达2000余人次,向上转诊仅占10%左右。 卫生室药品种类就有500余种,镇急救站的120救护车实现了“15分钟救治圈”全覆盖,“智慧流动医院”每年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谈及村民医疗条件的改善,从医45年的徐志忠颇为感慨:“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村里医疗条件与城里差距真是缩小了!” 织密乡村医疗保障体系,山西省各级政府加大力度。今年以来,山西把“将村卫生室纳入门诊统筹医保定点”作为打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任务,推进村卫生室服务提档升级,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医保改革红利。“现在,‘一扫一按’,医保结算所有的程序都能在电脑上一键完成。”徐志忠说。 “全省18855个行政村,共设置18040个行政村卫生室,医保定点接通结算18040个,实现了全省行政村卫生室医保直接结算全覆盖。”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处副处长牛保珠介绍,为丰富村卫生室等基层定点医疗机构接入渠道,减轻机构负担,2021年底,山西省医保GRE网络接入区建设完成,让人口少的偏远地区也真正实现了“移动互联网+”医保网络的覆盖。 打通医保支付渠道只是第一步,关键更在“药”和“医”。 “村卫生室需要的药物,通过县医疗集团集中统一采购,零差价供给,医药公司统一配送。”寿阳县医疗集团副院长弓保平举例,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款药原价为108.29元,现在价格为16.76元,降了91.53元。降压药、降糖药等常用药降价幅度更大。 为了更好优化药品资源配置,山西明确,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县域医疗集团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村卫生室常用药品专项采购,优先保障群众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的用药需求和急抢救用药需求。 在南燕竹镇最偏远的西沟村,村医赵敬杰吃完午饭,沿着山间小路,步行到村民家中送药。“大病小病,大家都认我。”赵敬杰性格稍显腼腆,谈起业务时却很是健谈。他多次在省、县、镇里跟班学习。“不学习跟不上。每年,我都有1—2个月的时间专门学习。”赵敬杰说。 2023年,山西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百名医师传帮带、千乡(镇)万村兴中医”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活动,142名省级中医药专家与1671名县乡医生建立师徒关系,形成省带县(乡)、县(乡)带村的“1+N”师承培训拓展模式,大力推动全省乡村医生队伍持续健康发展。2024年,山西启动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公开招聘工作,聘用人员纳入乡镇卫生院事业编制。目前,已累计招聘332名大学生乡村医生,补充到332所村卫生室。 截至8月9日,山西医保系统村卫生室累计结算2722万笔,结算总金额18.4亿元,其中基金支付总额10.3亿元,个人现金支付约8亿元。 山西省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山西将进一步推动村卫生室常见病、多发病用药与乡镇卫生院衔接一致,探索医保引导患者基层就医有效机制,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支持村医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参保动员、上门巡诊等医保便民服务,实现头疼脑热等小病在乡村解决的目标。
吉林推进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采购“零差价”—— 医保新药好药用上了 本报记者 刘以晴 量血压、问情况、开处方……吉林省大安市两家子镇同乐村卫生室里,村医李晓凯正嘱咐村民于晓华,“血压保持得不错,还是常吃的药,开一个月的量,要记得按时吃。” “早些时候,不重视,也不舍得花钱,有病就拖着。”于晓华患高血压已多年。 “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了。”2021年的一天,李晓凯告诉于晓华这个好消息。 “那是啥?”于晓华不解地问。 “咱村民看病更方便、更便宜了。”李晓凯告诉于晓华,“就说你这高血压,现在能纳入门诊统筹,按比例报销,以前10多块的药,现在你只需要出不到5块。” “麻烦不?”于晓华还有些顾虑。 “不麻烦,你拿着身份证,来卫生室照常开药就成。”听了李晓凯的回答,于晓华就此安了心,之后经常到村卫生室拿药。 村卫生室“能报销”,得益于信息化的助力。2019年,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建成全省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覆盖省、市、县三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762家乡镇卫生院、8799家村卫生室。全省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与医保报销系统建立安全链接,完成医保报销。 2021年6月,吉林实现村卫生室医保报销全覆盖。2023年起,参保人员在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享受普通门诊统筹待遇时,取消起付线,门诊慢病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为60%。截至今年6月30日,吉林全省村卫生室累计完成医保报销214.4万人次,报销金额1.4亿元。 登录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李晓凯录入处方,接着起身取药。药品柜里,降压药、感冒药、护肝片……近百种药品摆放整齐。“市里还给咱送来了冰柜,现在村卫生室连胰岛素都有地方放。”李晓凯说。 以往,村卫生室药品种类不多,且能治疗的疾病有限。近年来,大安市推进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零差价”采购。医保部门与乡镇卫生院签订服务协议,通过乡镇卫生院结算管理村卫生室发生的医保费用。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器械也统一由辖区乡镇卫生院在基药平台网上采购质优价宜的集采药械。 如今,李晓凯每两周去辖区乡镇卫生院取药。“既能及时补充日常诊疗所需药品,又能去看看镇里情况,要是添了啥医保新药、好药,咱村里人马上也能用上。”李晓凯说。 “多谢乔大夫。”在大安市烧锅镇乡富强村,村民曹大爷见到村医乔聚臣连连道谢。今年初,大爷的儿子曹亚涛想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但在外打工,迟迟未办。得知此事,乔聚臣主动给曹亚涛打去电话,确认意愿后,要来他的身份证号,通过系统,帮助完成办理。 医疗知识、医保政策、系统操作……大安市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村医开展集体培训,58岁的乔聚臣对医保业务很熟练。“回村后,我也给村民‘讲课’,现在大家都明白医保的重要性。”乔聚臣说。 为积极推动村医强化责任意识,2021年12月,吉林省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制定出台村医“积分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村卫生室开展医保报销情况被纳入其中。同时,省卫生健康委定期汇总全省村卫生室医保报销数据,对一段时间内没有开展报销、报销次数明显偏少的村卫生室形成清单并通知各市(州),提醒各地督促村卫生室及时开展报销。
湖北将公共卫生服务与医保惠民政策紧密结合—— 家门口享受便捷医疗 本报记者 强郁文 “血糖没有完全稳定,降糖药还得坚持吃。”在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陈家冲村卫生室,负责人周立社医生正为村民傅承珍老人复查。一旁,村医赵亚兰忙着整理清晨走访巡诊记录下来的信息,逐条录入电脑。 傅承珍告诉记者,8月份医生给她开的降糖药费用一共96.78元,其中个人自费部分45.39元。“剩下的一半多,医保都给报了。”傅承珍笑着说,“在村卫生室看病不光不用排队挂号,还省了钱。” 秭归县位于武陵山区,交通不便。“过去,一些村民小病不治、慢病晚治,有的村民一度拖到重病才治疗。自从知道村卫生室门诊就医可以报销,主动来看病的村民变多了。”周立社说,村卫生室所用的药品,由所属乡镇卫生院统一采购配送。自2021年全县公立医疗机构使用集采药品以来,村卫生室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肺部感染等常见病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在50%以上。 据介绍,秭归县共辖村级卫生室168个,目前已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定点服务。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为8元/人次,其中医保支付7元、群众个人支付1元,相比乡镇卫生院个人支付减少3元。 县卫健部门积极引导村民与村医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将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与医保便民惠民服务充分结合,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多医疗便利。 “我们为65岁以上的群众开展免费体检服务,及早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周立社介绍,傅承珍老人就是在一次家庭医生上门体检中检查出血糖指标异常,被纳入长期监测对象,后经综合诊断为糖尿病,又被纳入全县高血压、糖尿病“两病”医疗保障管理对象,每年门诊费用累计可报销440元。村卫生室按季度为她免费复查血糖,并提供日常服药效果监测评估等服务。 赵亚兰从2005年起就在陈家冲村担任村医。“以前是坐在诊室里等病人来,现在是在各个村组跑:测量血压、血糖,指导孕产妇科学喂养,查看新生儿生长状况……”赵亚兰说,刚开始与村民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时,她挨个主动联系村民,“时间久了,大家有个头疼脑热都会来找我,有的在外地还给我发微信、打电话,咨询用药建议。” 除了入户服务,学习“充电”也必不可少。翻开赵亚兰的学习笔记,上面字迹密密麻麻。她说,县里经常组织村医参加传染病防治等专业知识的线上线下课程,并开展医保政策、医保结算报销操作规程培训。 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如何防范“一人参保,全家吃药”现象?秭归县持续做好村卫生室医保基金使用管理工作,县医保局每月通过后台数据筛查异常情况,每季度开展现场走访抽查,同时不定期组织专项检查,督促整改不规范行为,及时曝光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典型案例。 “医保基金使用在哪里,基金监管就要跟进到哪里。”秭归县医保局负责人说,“我们要严格落实就医实名制,推进药品‘进销存’管理制度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制度等规范执行,引导村卫生室用好医保基金,用心服务群众。”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1日 17 版) |
国家医保局:医保目录内药品达3088种
9月10日,国新办举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章轲在会上介绍,基本医保年度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医保目录内药品达3088种,覆盖常用药和特殊疾病、罕见病用药,过去用不起的新药好药相继纳入目录;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试点已覆盖49个城市、1.8亿人;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2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滔介绍,医保药品目录是指医保基金可以报销的药品范围,目录内主要包含西药、中成药以及中药饮片等。国家医疗保障局坚持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每年一调”,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新药好药新增进入医保目录,目录内品种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6年来,累计新调入药品744种,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的数量从2017年的2535种增加到现在的3088种。同时,目录内药品的质量也显著提升,特别是在肿瘤、罕见病、慢病等治疗领域,很多新机制、新靶点的药物被纳入,实现了药品保障范围与临床用药需求更高程度的匹配。
李滔介绍,国家医疗保障局发挥医保团购的优势,引导新药价格回归合理。整合13亿多参保人的用药需求实施战略购买,完善了国家药品谈判准入机制,很多“贵族药”开出了“平民价”,群众用药的负担大大减轻。医保局成立6年来,谈判药品已经惠及参保患者7.2亿人次,叠加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等多重因素,累计为群众减负超7000亿元。
社保缴满15年就够了吗?官方回应
近日,关于“未到退休年龄,社保已缴满15年,是不是可以不再交钱坐等退休了?”的相关话题,在网络平台引发热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微信回应称,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15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在职职工社保缴费满15年后,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前,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继续为职工参保缴费,达到待遇领取条件后办理退休手续,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律师唐皇表示,社会保险是国家立法强制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用人单位和在职员工都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保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单位和职工未缴纳的,责令限期缴纳或补足并加收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将由有关行政部门予以处罚。
只要处于在职状态的职工都不能停缴社保。唐皇说,用人单位与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包含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对职工而言,一旦停缴社保,后续若遇到生病、生育、工伤或失业的情况,将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对用人单位来说,依法缴纳社保同样是一道重要保障。比如在工伤保险方面,依法缴纳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在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可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规定的医疗费用、工伤待遇等,从而降低用人单位的工伤支出风险。
缴费年限满15年只是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年限要求,并不是缴满15年就可以不用缴费了。基本养老金的计算与缴费基数、缴费年限直接相关,缴费基数越高、累计缴费年限越长,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越多,也就是常说的“长缴多得,多缴多得”。因此,依法依规缴纳社保才能更好地享受社会保险制度给予的保障。
国家医保药品再扩容!中国持续守护民众健康安全
新华社北京电 “专门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艾加莫德被成功纳入医保目录,以后能帮我们省下一大笔钱。”17岁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果果看到新公布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流下了眼泪。
果果来自湖南省长沙市,因为疾病他需要定期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进行血浆置换。“艾加莫德单价超万元,纳入医保后爸爸妈妈的压力会小很多。”
中国国家医保局日前公布的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显示,新增126个药品。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在发布会上介绍,此次调整后,目录内药品总数将增至3088种,其中西药1698种、中成药1390种,慢性病、罕见病、儿童用药等领域的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126种新药被纳入医保,意味着为医患开辟了治疗新思路,更多患者将享受到医保带来的实惠,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湘潭大学商学院产业与区域研究所所长李海海说。
11月20日,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现场。新华社记者 彭韵佳 摄
据悉,此次叠加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因素,预计未来两年将为患者减负超400亿元人民币。
截至2022年底,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4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
从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从医保谈判代表的“灵魂砍价”,到“国家队”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越来越多元的医疗保障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守护人民健康安全,体现“民生温度”。
2018年中国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已连续6年开展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建立了“每年一调”的动态调整机制,给了新药用“最短时间”进医保的可能。医保目录“吐故纳新”引导中国临床用药“提档升级”,一批新药、好药通过国家医保谈判进入医保目录惠及广大患者。
经过6轮调整,744个药品新增进入医保目录,其中谈判新增446个,覆盖了目录全部31个治疗领域。
2019年,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等疾病的阿达木单抗通过医保谈判正式纳入国家医保乙类目录。
“原价需要1000多一支,经医保报销后只需每支自费近300元。”正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消化内科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贵州市民李先生说,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后,报销比例达到80%。
中国高度重视罕见病防治。今年9月,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纳入86种罕见病,目前目录已覆盖207种罕见病。此次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新增15个目录外罕见病用药,覆盖16个罕见病病种,填补了10个病种的用药保障空白。
“重症肌无力等社会影响较大的疾病靶向治疗用药首次被纳入目录非常有意义。”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吴丽文说,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类似罕见病患者能够享有负担得起的精准靶向治疗药,加快推动罕见病诊疗体系建设和发展。
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及时将创新药品以合理的价格纳入医保目录,并支持加快临床应用。通过谈判,创新药的价格更加合理,患者可负担性提高。多数创新药出现了销量、收入提高的情况。2023年中国有25个创新药参加谈判,谈成23个。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张维说,随着新药陆续上市,以及医保目录的不断更新,将激发药企的药品创新积极性,形成更加可持续的新药研发供应,有助于推动国家医药行业的整体进步。
药品定价需要在药物疗效、企业利润和百姓可负担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为此,中国政府不断努力在药价惠民与医药创新之间求取“最大公约数”。
针对谈判药品“进得了医保,进不了医院”难题,中国已经建立谈判药品配备和支付的“双通道”机制,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两个渠道,打通患者用药“最后一公里”。
湖南航天医院肾内科主任李慧晶认为,需要关注医保的使用效率,确保其在保障患者权益的同时,为医药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已有23.4万家定点医药机构配备了协议期内的谈判药品,91个去年新增的谈判药已在5.5万家定点医药机构配备。今年3至8月,346个协议期内谈判药品累计报销1.23亿人次。与此同时,叠加降价和医保报销双重因素,346种谈判药品已为患者减负1097亿元。